首页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专家指导委员会非遗文化
来源:光明网
光明网讯(记者 陶媛)10月17日至21日,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,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、北京市文物局、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承办的2025北京国际非遗周(以下简称“非遗周”)在京举办。这场以“非遗携手美好生活”为主题的非遗盛会,不仅是中国非遗保护成果的集中展示,更成为推动文明互鉴、促进文化消费、激活城市活力的重要平台。 据统计,来自亚洲、非洲、欧洲、美洲、大洋洲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非遗传承人携近万件展品齐聚一堂,共话非遗的系统性保护与多元化传播,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。现场观众累计突破10万人次,“把非遗带回家”成为广泛共识。 非遗交融,让世界在此相遇
本届非遗周通过开幕式、国际非遗展览、非遗对话、非遗市集四大板块,打造了一场贯通中外、连接古今、可感知可体验的非遗盛宴。 其中,“非遗风华·绽放生活”开幕式以“风·雅·颂”为叙事主线,汇聚多个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及各国传统音乐舞蹈表演,展现了“各美其美、美美与共”的生动实践。 一幅中外美学交融的创新画卷铺陈开来。在“风·和鸣”篇章中,来自中国贵州的侗族大歌与格鲁吉亚复调演唱同台,清丽婉转的侗族多声部大歌与雄浑辽阔的格鲁吉亚复调叠韵相和,两种源自不同文明的多声部演唱形式在舞台上交织,构成了一场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。“我们不仅是侗族大歌的表演者,更是文化交流的传递者。这次和格鲁吉亚复调传承人合作的机会十分难得,两种无伴奏复调艺术碰撞出的火花,点燃了我们,也感染了观众。”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馆办“侗韵之声”合唱团的团员们激动地说道,“希望我们的歌声能走出大山、走向世界,让更多人听见。”

当代舞蹈《青绿》亮相“非遗风华·绽放生活”开幕式。
同时,“雅·青绿”篇章以当代舞蹈《青绿》全新演绎传世名画《千里江山图》,演出融合文房四宝制作、雕凿刻镂等多项非遗技艺,将静态的山水意境转化为动态的审美体验,实现了中华美学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。“颂·国风”篇章呈现了经典京剧《声动梁尘》,荟萃“生、旦、净、末”四大行当精华,彰显了传统表演艺术在当代的生命力。整场演出以“世界语言”讲述非遗故事,以“中国风范”展现文化自信,以“北京艺韵”传递城市魅力,生动呈现非遗在新时代的多元绽放与共享融合。 此外,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“非遗匠心·焕新生活”国际非遗展览中,马来西亚的“可峇雅”传统服饰在灯光下泛着细腻的光泽,每一件都讲述着东南亚女性的生活美学;格鲁吉亚的纺织品复原自千年壁画,纹样中藏着高加索山脉的风土密码;匈牙利匠人带来的布索面具,色彩浓烈,形态夸张,承载着驱散寒冬的古老仪式;墨西哥木雕艺术家,以细腻的刀工再现美洲大陆的动物……这些生活瑰宝展示着各国非遗的精湛技艺,讲述着不同匠人的传承故事,散发出相映成辉的独特魅力。 非遗焕新,从展柜走进生活
非遗的生命力,在于融入日常、点亮生活。本届非遗周推动非遗成为“生活中的风景”,让传统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,构建起一个可触摸、可品尝、可沉浸的非遗生活场景。

各国美食齐聚2025北京国际非遗周。
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非遗花园市集中,土耳其烤肉滋滋作响,斯里兰卡红茶飘香四溢,阿根廷马黛茶在铜壶中翻滚;北京展区则以“燕京八绝”为引领,串联起“烟火人间”“舌尖味道”“文人雅韵”“民间趣艺”四大生活场景——从内联升的布鞋到吉兔坊的彩塑,从吴裕泰的茶香到六必居的酱韵,从潭柘紫石砚的墨香到京西皮影的戏韵……非遗成为“好吃、好用、好玩”的生活之物。带着孩子来体验的张女士表示:“我女儿因为画了一个兔儿爷,回家就去查北京民俗的故事——这就是非遗的种子。” 而在大运河非遗精品展区,通州展出花丝镶嵌、风筝等非遗项目,呈现运河非遗技艺的精湛雅致;河北聚焦民艺匠作,秸秆扎刻、布糊画等体现民间智慧与实用之美;天津呈现市井烟火,陈官屯冬菜、津门蔡氏贡掸等传递着津味生活智慧;安徽的宣纸洁白如玉,浙江东阳竹编将江南灵秀融于竹丝经纬之间……每一件作品,都是运河文化滋养下的生动写照。“这糖蒜涮羊肉绝了!”一位驻足冬菜展位的法国游客从初尝时的小心翼翼到由衷称赞,完成了一场跨越文化的味觉对话。另一位意大利游客则举着刚买的津巴布韦木雕笑道:“我带走的不只是纪念品,还是一段可以触摸的文化。” 此外,活动期间发布的“运河新声非遗共生”10条北京大运河非遗主题游线路,带动北京(通州)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、台湖演艺小镇、琉璃厂等文旅地标的人气,进一步拓展了非遗的体验场景,将热度从展馆延伸至城市角落,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。正如中国工艺美术馆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苏丹所言:“活生生的生活离不开非遗。”
非遗破圈,在数字时代生长
如何让非遗从“一周的热闹”走向“长期的热爱”?本届非遗周启动的“非遗发展共创营”,通过打破非遗传承与当代传播的壁垒,提供了一套可持续的解决方案。 36位北京非遗传承人与35组优质内容创作者现场携手,开启一场“守正”与“创新”的深度对话。@焦绿儿用镜头记录的歙县鱼灯成为爆款视频,她认为非遗传播要善于发掘情感价值,结合真实体验与创新表达;@王小潮制作的非遗系列视频,过去一年累计播放量超3亿次,她坦言“要用年轻人熟悉的视觉语言演绎传统文化”;@梁白开将与妻子的日常互动融入金箔屏风、香云纱的还原视频中,为非遗传播增添情感共鸣。 通过这样的交流探索,不少传承人与创作者已经开始合作。京绣传承人毕红与@山白团队计划拍摄一支“非遗日常”的短片,让刺绣技艺从工作室走进年轻人的生活。@杨爸图说则打算用手绘动画还原古建筑工艺,让“非遗科普”更好玩。“非遗发展共创营”建立起“传承人-创作者”长效对接机制,将打造一个“内容持续生产、资源持续互动、人才持续成长”的良性生态,让古老的非遗在数字时代真正活态传承,生生不息。

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内的非遗展览吸引众人参观。
与此同时,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“非遗生生不息”和“非遗新表达”主题展区,字节跳动展示了英歌舞、打铁花等非遗技艺在抖音“出圈”的故事案例,呈现了运用AI等技术手段实现非遗创新表达的探索。而基于火山引擎豆包大模型打造的数字人“非非”也成为展区一大亮点。非遗周期间,“非非”担任数字引导员,通过多国语言为观众提供讲解、问答、导览助手等人工智能服务,让观众深入了解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。这些科技赋能的创新体验,让古老的非遗以更年轻、更时尚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。 此外,位于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“非遗市集·共享生活”是本届非遗周的另一重要板块。抖音现场设置的“心动装置”打卡点,吸引了众多游客合影;猎户星座的咖啡机器人忙碌不停,成为了市集“网红”;宇树科技的机器人频频现场互动,让大小朋友欢乐不断……“非遗+品牌”“非遗+科技”的融合创新尤为亮眼。 近年来,北京以非遗创新赋能城市发展与文明互鉴。北京通过构建“1+N”政策体系、筑牢城市文脉“基因库”,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;通过打造精品项目、推动“非遗+”融合模式,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创新表达;积极搭建国际传播平台,推动中国文化从“走出去”到“走进去”。“本届非遗周,我们搭建的不是展台,而是平台;留下的不是热点,而是火种。”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郑芳表示,“让非遗从‘被保护’走向‘被需要’,从‘被观看’走向‘主动参与’,这才是非遗在当代真正的生命力。” 如今,非遗不再是遥远的历史回响,而是可感知的生活温度、可参与的当代创作、可带走的文明记忆。当非遗真正回到人民生活中间,它便拥有了未来的无限可能。(本文图片均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)
[ 责编:张诗奇 ]
上一篇:文明互鉴点亮非遗之光
下一篇:承千年窑火 展定瓷之美
承千年窑火 展定瓷之美
非遗携手美好生活 文明互鉴共绘时代画卷
文明互鉴点亮非遗之光
云南丽江珐琅银器:银丝为骨 釉上写“诗”
一部戏和它彰显的戏曲精气神